欢迎来到拉斯维加斯3499com登录!

校园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校园 >> 校园风采 >> 正文

我院成功举行第五届金韵文化节系列活动之戏剧讲座及戏曲表演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7-12-11 浏览次数: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百花齐放、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12月8日下午14:00,我院在观山湖校区多功能厅隆重举行第五届金韵文化节系列活动之戏剧讲座及戏曲表演。学院党委书记张义明,党委副书记杨丽芳,副院长梅松、厉刚,纪委书记罗荣桓出席了此次活动。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陈敏,工会主席李俊,各分院党总支书记,各分工会主席及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我院邀请了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伟华教授作戏剧专题讲座,贵阳市艺术中心艺术团姚芳老师进行戏曲表演。

          贵州省“德师”、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伟华教授作戏剧专题讲座

活动伊始,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首批“德师”、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伟华教授作了道德讲堂之《中国戏剧的形成及艺术形态特点》。朱老师主要从“仪式与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阶段、元代戏曲形成的原因、中国戏剧形态特点”这四个方面讲述了中国戏剧的形成及艺术形态特点。朱老师首先以中西戏剧同一发展高峰时期的作品引入,阐述了中国戏剧的产生是两源的,一为“仪式剧”、二为“观赏性”。中国通过仪式活动向神圣空间“进入”,形形色色戏剧活动以“乐神”名义上演,这种“造神”需求催生更多“仪式剧”。同时,“巫”更多在民间和乡村活动,“优”主要在宫廷和城镇发展,民间祭祀一直在自发地产生戏剧,而对中国戏剧形态影响更大的是从“优”发展而来的观赏剧;通过秦汉时期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萌芽,唐、宋、金的初步形成,再到元代的成型期介绍了中国戏剧的具体发展;以角色特点谈到宋代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先出现副净、副末、丑等角色。元初文人介入,元杂剧发挥“曲”的成分,以感情为线索,以曲体结构为框架,出现“正”色,一正众外,化曲中人为自己,借诗言志。并分别从结构、类型、冲突、结局、文化特点这几个视角概括了中国戏剧形态特点。

            贵阳市艺术中心艺术团表演艺术家姚芳老师进行精彩的戏曲表演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贵阳市艺术中心艺术团表演艺术家姚芳老师为师生们表演了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苏三起解》、《故乡北京》,同时还带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豫剧《花木兰》、《小二黑结婚》、黄梅戏《女附马》等戏曲联唱。姚老师委婉动听的唱腔,伴着优美戏曲动作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受到现场浓厚戏曲氛围的感染,经管分院的同学们还给大家献上了一曲《新贵妃醉酒》。

                               学院领导老师与专家合影

此次活动由学院宣传统战部主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团委、工会及各党总支协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师生们系统了解了中国戏剧的形成、艺术形态特点,以及戏剧的相关知识,在领略名家人文魅力之时,也通过现场的戏曲表演获得了视听的美好体验。这也将促进学院师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全面认识,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习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